案例回顾
【案例】厉害!杭州11岁小学生一个电话终止“百万”骗局
2月28日下午,11岁的小杨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到家中,看到原本会来迎接他的奶奶一直在和陌生人电话聊天。
小杨好奇地凑过去听了一会儿,发现奶奶与对方的通话中不断提到“百万”、“取消”等词语,对方还在引导奶奶下载软件。小杨一下子意识到奶奶可能遇到了诈骗,便赶紧给父亲打电话说明情况。杨先生一听,急忙赶回家制止了母亲的操作。在被问起如何发现是诈骗时,小杨自信地说道“我平时跟妈妈一起看视频,上面有说类似的诈骗案例,而且学校里面也有防诈讲座”。民警叔叔也不禁为他敏锐的反诈意识点赞!
案例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不止一个孩子凭借所学的防诈骗知识,成功阻止了家长上当受骗,他们的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由衷点赞!
网络时代信息繁杂,大家务必时刻警惕网络诈骗。尤其未成年人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欠缺,甄别能力不足,很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不法之徒针对这些特点,设计出五花八门的套路实施诈骗,严重威胁未成年人的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
只有了解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诈骗手段,才能有效防范!
一、网络游戏诈骗
1.免费赠送皮肤活动
未成年人玩游戏,特别在意游戏角色的“皮肤”。于是,诈骗分子就打着有“免费赠送皮肤”的活动,一步步诱导未成年人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2.买卖游戏装备
诈骗分子通过虚拟账号交易、虚拟货币交易、免费送游戏福利等理由实施诈骗。诈骗分子往往在游戏内先物色目标,添加好友QQ或微信,随后指示受害人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注册,后以提现失败等为由要求继续转账。
3.解决与游戏相关的问题
(1)假借破解防沉迷诈骗。未成年人想玩游戏却又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于是诈骗分子就以解除游戏防沉迷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家长相关账号和支付密码,进而骗取钱财。
(2)日常生活里,家长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通常会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的时间与次数。然而,部分孩子自律能力不足,有时会背着家长偷偷上网玩游戏,事后又担心被家长发现。诈骗分子瞅准这一心理,向孩子谎称能够帮忙消除上网玩游戏的痕迹,以此为诱饵,一步步诱导孩子点击链接,将其引入精心设下的骗局之中。
二、红包返利、刷单诈骗
1.红包返利
诈骗分子在网络平台散布红包返利假消息,不少涉世未深的学生信以为真,被诱骗进群。骗子先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待学生上钩,便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借口骗钱。
2.刷单返利
诈骗分子借网页、短信、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兼职广告,招募“刷单客”“点赞员”“推广员”。先让受害人做些诸如提升商家网店交易量与信誉、关注公众号账号、给短视频点赞评论刷粉的 “新手任务”,完成后迅速返还小额佣金骗取信任。接着以 “充值多、抢单多、返利多” 为诱,骗受害人在刷单 APP 垫资充值。等受害人完成任务提现时,便设障以各种理由拒付本金佣金,还诱使受害人加大投入,骗取更多钱财。
三、假冒警察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常伪造明星粉丝QQ群,冒充警察对未成年人下手。他们将未成年人拉进群后,群里会出现假冒的派出所民警,发布诸如“群内成员涉嫌泄露艺人隐私、非法发送签名照,必须配合调查”“群里有人涉嫌诈骗,大家要积极配合公安消除嫌疑” 等虚假信息,打着各种幌子,一步步诱导未成年人转账。
上述列举的是诈骗分子针对未成年人常用的诈骗手段,但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未成年人警惕性较低,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所以平日里一定要多多学习防诈骗知识。注意做到不随意点击不明网站链接,不随意扫码转账。倘若遭遇恐吓、威胁,或者发现自己被骗,要第一时间告知父母,或者立刻报警求助。
与此同时,家长在对孩子开展防诈骗教育时,自身也要做好防范。务必妥善保管好手机、银行卡,以及微信、支付宝的支付密码,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并定期更换密码,以防孩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消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